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261节 (第1/2页)
“也就是来这花花世界以后,才知道挣钱啊太容易了,不懒就行!” 大家都笑了。 就这样,晚饭后宋小红拿出了剪子,给儿子理起了发。 许培桢和张建新坐在张文左右, 关春玲和姜书远紧紧地盯着宋小红的动作,还学着她一手拿剪子一手拿梳子; 宋小红动一下,他俩动一下…… 当然了,宋小红为了教学,特意把动作放得慢慢的,还不住得开口解说。 最终,平时宋小红十五分钟就能理好的发,花了大半小时, 但好在关春玲和姜书远也在宋小红的帮助下,分别给许培桢和张建新理好了发。 男人们争相拿着镜子看自己的新发型,很兴奋。 关月旖坐在一旁问道:“姜叔叔,后来呢?” 姜书远一愣,笑了。 他继续说起刚才他还没讲完的故事。 姜书远当了一个多月的拆迁办主任,而且在入职前已经摸透了列德村民对于拆迁这个问题的看法。 接下来,就是深入细致的了解村民们的具体诉求了。 老实讲,年轻人的工作好做些,大多都能讲得通道理;年纪越大就越难做工作,因为他们往往更讲究情怀。 姜书远是为了能跟儿子多说说话,才没话找说地说起了他在工作上遇到的事儿。 就,一个六十多岁的村民生养了七儿四女,女儿早年都嫁去了邻村,户口不在本村,倒是不用想拆迁的事儿。 但他有七个儿子啊! 前头五个儿子结了婚生了子,可后头还有两个没结婚的。 倘若没有拆迁一事,他家的事情就很好解决——给即将结婚的儿子起个房子就行! 以后儿子有了孩子且孩子多住不起,那就再想办法加建…… 可现在,遇上了拆迁的事儿。 拆迁,就得按户籍人数和人均居住面积来算。 老头的长子四十多了,自己都已经当上了爷爷,儿子孙子足有十来口人…… 可老头的两个小儿子才二十出头,还是单身汉! 政府倒是可以一刀切,按规定给以户籍人数和人均居住面积来算补偿和回迁的房子。 那老头要怎么分给儿孙们呢? 平分? 平分的话,大儿子一家能分不少,俩小儿子加起来都分不到一套! 再说了,小儿子大孙子,都是老头儿的命根子啊! 那,一个儿子分一套房行吗? 那长子怎么办?他们十几口人去挤一套三居室?然后两个小儿子一人住一套三居室? 老头儿真是左右为难。 何况他本人的养老多半倚仗大儿子,但两个小儿子又是他的心头肉…… 所以他既是列德村里最大的刺头,也是反对拆迁的最中坚力量。 听了姜书远的话—— 大家议论纷纷。 宋小红说道:“我们老家那儿呢,家里人多了要分家了,确实是一房人一房人分的。” “但也有这么个说法——就是说大家都不富裕,无论给哪一个儿子起房子,都是紧巴巴的,所以得把房子折成钱来算。” 姜书远眼睛一亮,“这也是个办法啊!” 关春玲道:“再一个,老大结婚的时候,俩小的可能还没出生,但老二老三老四老五可能已经出生了,老二老三说不定还帮扶过老大起房子……这个也得算进去。” 许培桢也说道:“可以是老大家多分房子,然后由老大出点儿钱,分给两个弟弟一点儿,让他的弟弟们再拿着这个钱,再买点儿新房子的面积,和着他手里分到的回迁房面积,怎么也能凑出一套房子吧?要知道,如果没有拆迁,弟弟要结婚起房子,当哥哥的肯定也是要出点力的。” 姜书远连连点头,“有道理!有道理啊!” 他突然想起了什么,“对了,村里还有个老太太,一人养大了俩儿子,如今俩儿子都已经结婚成家了,她能分到三套大房子,之前她和儿子们商量好了,俩儿子各一套,她一套。后来她又跟我说,想把她一个人住的大房子换成二居室的小房子,然后利用差价来给俩儿子装修房子……” “或者我能当个中间人,让这老太太,和前头那老爷子互换一下!” 姜书远越想就觉得有戏,笑道:“原来向场外求助也是个好办法。” 大家见能帮到姜书远,也都挺开心的。 关月旖又说道:“姜叔叔,如果你和村民谈拆迁的时候,谁家不想要房票,想折成钱的话,只要不违反你们的规定,就介绍给我们呗!我们都想买房子。” 此言一出—— 大家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