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唐风流_第67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67节 (第4/5页)

么定了,显儿回头上个详细的本章来,朕要好生再过一番。”

    高宗此际正高兴着灾情之事能解决,倒是没注意到武后话里的潜台词,一捋胸前的长须,笑呵呵地准了李显的提议。

    时时关心朝务?时时你个头啊,这贼婆娘还真是阴毒得很!李显多精明的个人,又怎会听不出武后那话里的含沙射影,心里头自是歪腻得够呛,可这当口上,却也没李显发作的余地,只能是在心里头暗骂了一声,可脸上却满是诚惶诚恐状地应答道:“父皇英明,儿臣自当竭力以为之,然则儿臣尚有一事要奏,即前头所言之战事刻不容缓,还请父皇圣断!”

    一众人等显然没想到李显竟然又将话题绕回到了战事上头,一时间全都为之错愕不已,大殿里的气氛立马便有些子诡异了起来……

    第一百七十六章谋夺帅印(一)

    大灾之年确实不宜动刀兵,这个道理李显自不会不清楚,可李显更清楚的是倘若此时不给予吐蕃迎头痛击的话,将来收拾起残局来势必要花更多上数十倍的代价,再者,李显也有着自个儿的私心在,那便是趁此机会将触角伸进军伍之中,倒也不求能掌握多少的兵权,但求能捞些资本,以便在军中树立威信,为将来之大计埋下个伏笔,故此,无论是于公还是于私,这一仗都必须打,不单要打,而且还得必胜!

    “显儿啊,你能有这份为国之心,朕心甚慰矣,只是眼下这局面……,唉,父皇便是想出兵,怕也无力为之啊。”

    众人虽皆缄默不语,可一个个脸上却都是不以为然之色,只是事关重大,面对着的又是以雄辩著称的李显,众人自不想在高宗开口前胡乱出言反对,沉默便成了一众大臣们不约而同的选择,到了末了,高宗实在是忍不住了,长叹了口气,满脸遗憾之色地说了一句道。

    “父皇明鉴,孩儿以为我军处境是难了些,可贼军更难,若不然,吐蕃小儿也不会在大胜之际急于与我签订和约,由此可见,其损失定不在我军之下,况且此番大战乃在其境内发生,战火蔓延之下,其国力之损耗必巨,再者,战起时,恰值牛羊繁殖之时节,乏人照料之下,其牲畜损失非小,而此际又是牛羊准备过冬之时,须得精心照料方可,若战火再起,今冬贼子难熬矣,此为不得不战之理也!”尽管高宗已表明了无作战之心,可李显却不肯放弃,慷慨激昂地进谏道。

    “这……”

    高宗性子虽懦弱,可在对外用兵上却是从来不含糊的,这一点倒是学足了太宗的作风,前些年若非身子骨不行,他原本还打算亲征高句丽的,此时一听李显说得颇有道理,不禁便有些心动了,可再一想到眼前的灾情,刚燃起的热情很快便又萎靡了下去,皱着眉头,迟疑着不敢下定决心。

    “父皇,时不我待啊,若是让吐蕃贼子熬过了今冬,我大唐再要想收回安西四镇怕是难了,一旦西域陷落,商路断矣,我大唐岁入锐减倒是其次,赫赫威名恐也将受累矣,此诚不可以漠视之,且孩儿以为此战勿须出动大军,偏师一旅足可败敌,儿臣虽不才,然习武多年,自问尚能战而胜之,愿为父皇效命沙场,恳请父皇恩准!”李显观言察色的本事过人,只一看高宗的脸色,便知其已是有所动心,这便狠狠地加上了一把火。

    “陛下,此事重大,轻忽不得,还是再议为妥。”

    高宗倒是被李显的慷慨激昂所打动,还真有心成全李显一把,可惜没等他开这个口,武后突然从旁插了一句,登时便将高宗已将将出口的话生生打回了肚子里去了。

    “媚娘所言有理,此事便先议到此处罢,诸臣工回头皆就此事上本言事,朕要好生斟酌一二。”高宗对武后的建议从来就没啥抵抗力,加之其内心深处对此战的前景也颇有担心,这便沉吟着丢下句话,站起了身来,转身向后殿行了去。

    该死的老贼婆子,不多嘴你会死啊!李显对武后这横插一手气恼得不行,可眼瞅着高宗已走,却也无可奈何,只得跟郝处俊等人虚虚寒暄了一番之后,有些个悻悻然地出宫回府去了……

    事情没能一鼓作气地办将下来,李显心里头自不免稍有些失落,可远不到沮丧的地步,毕竟高宗并没有下定最后的断夺,事情依旧大有可为,至少在李显看来便是如此,当然了,李显也很清楚他要想顺利拿到出征的帅印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,在最后决断下来前,有着无数的工作要做,这其中最关键的便是要说服姜恪其人。

    姜恪可不是寻常人,其祖先正是三国时有名的蜀国大将姜维,其家世代为将,其祖曾任前隋秦州刺史,其父则是大唐开国元勋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