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240.振衣飞石番外 (第2/5页)
可能真的丢下朝政三年不朝,所以,以日代月就是二十七天时间。 阿兄只怕母亲在这二十七天里把持住一切,将他彻底捂在宫中不见天日,口口声声感念大行皇帝慈爱恩恤,一定要替大行皇帝守制二十七个月,——还是那句话,国不可一日无君,所以,他要一边替大行皇帝守孝,一边主理国事。 换句话说,他一天都不守,一天都不歇着。 他们在奉安宫里吵闹。 母亲如何生气,朕不知道。朕只知道,他们在奉安宫里搅扰了世庙清静,襄国公生气了。 阿兄如愿替世庙守制二十七个月,服斩衰,丧服素食,不近歌舞女色,不事案牍文墨,就待在太极殿里守着。至于国不可一日无君——襄国公说了,大行皇帝临终遗命太后临朝称制,国家大事就全部托付给太后了。 这时候阿兄才发现,所有围绕在他身边蛊惑支持他的“铮臣”“直臣”们,全都不吭声了。 和内阁斗嘴,可以。 和枢机处斗嘴,也行。 和襄国公斗嘴?没有人愿意这么干。 曾经朕也不理解为何襄国公地位特殊,以至于满朝文武皆瑟瑟不敢言。 多年后,朕将当时京畿附近各州的地方守备将军履历调出来一看,八州守备将军拱卫圣京,其中,五个是衣家旧部,另外三个皆出身羽林卫,是襄国公心腹中的心腹。 ——在临终前的四个月,世庙趁着枢机处调兵换防之际,将黎州、崇州的守备将军刚刚换成襄国公的旧部心腹。 这八个州的地方兵力加起来计有六万,人数不算太多,然而,他们将京师团团围拢。 这是世庙花费了十数年,在朝廷慢慢布局,逐渐替襄国公铸成的一道铜墙铁壁。 襄国公在京中执掌宫禁三十年,掌管着京城中最精锐的羽林卫兵马。京畿外围更有八州守备拱卫协防,不管是外州作乱还是京城告急,八州守备都能充当救援和防线。 通常,这样的布置,核心只能在皇帝身上。世庙却把这一道铜墙铁壁铸在了襄国公身周。 襄国公轻易不说话。 然而,似他这样手握兵权的重臣,一言九鼎。 阿兄就这样被软禁在太极殿内,老老实实不见天日地替世庙服斩衰二十七个月,母亲则奉遗命行至台前,坐在玉门殿的垂帘之后,捧着皇帝之宝,口含天子之宪,主宰着整个天下。 足足二十七个月。 二十七个月,能够改变很多事。 ※ 那时候,母亲也没有想过称帝。 做母亲的,总不好跟儿子抢皇位,既然有了皇帝之实,又何必非要皇帝之名? 随着阿兄除服的日子越来越近,母亲忙碌政务之余,剩下的时间就很细心地替阿兄挑选皇后。 因阿兄自幼身体孱弱,当年听政劳累病倒之后,挨在东宫养了几年,选太孙妃之事就耽误了。如今是挑选皇后,规制还要更高一筹,门第也要往上选,是以母亲看得十分仔细。 待选了皇后,挑上几个妃子,只等龙裔出生,母亲再挑选合适的皇孙养大,年纪也差不多了。 朕也没想过皇位的事。 ——八竿子打不着呢,哪儿就轮得着朕了? 母亲看中的是沛阁老家中的小女儿,沛氏与阿兄年龄相当,熟读诗书,最重要的是,沛家家风极其开明,家中出了五个女进士,沛氏的两个姐姐、三位嫂嫂,当时都在朝中做官。 沛阁老本身也是母亲在朝中最倚重的文臣之一。 诚然母亲挑了沛氏做皇后,有几分往阿兄身边搁钉子的意味,可退一步想,能把沛氏这样聪颖能干的女孩儿配给阿兄,足见母亲一片慈心。 换了朕,弄上一个门第好看、古板木讷到愚蠢的妇人,单给阿兄扯后腿也烦死他了。 快要除服出孝的那一段时日,宫中风声略紧张。 朕几次进宫,都看见母亲坐在长信宫中,看着满屋子鲜花,垂头叹息。 倒不是因为天子要除服上朝问政了,彼时阿兄困在深宫臂膀全失,除了名分一无所有。有世庙临终遗旨镇压着,他那一点儿名分也不大好使。 母亲紧张的是,那些日子里,襄国公往旗山陵跑得越来越频密了。 天子殡葬,三年合陵。 皇帝除服之日渐近,大行皇帝合陵之日也一天天地近了。 襄国公没有做权臣的念头,母亲临朝之后,他几次召旧部进京,亲自带着向母亲引荐。 母亲对此甚为感激。 ——父亲是襄国公的亲弟弟,他完全可以把旧部引荐给父亲,这对衣家而言,更加稳妥。 可是,襄国公没有这么做。朕想,或许这才是最稳妥的办法,对衣家,对母亲,对信任襄国公的旧部,都最稳妥。 襄国公引荐旧部,向母亲举荐后起之秀,种种作为都被朝野赞扬,皆认为他准备交回兵权,急流勇退。只有母亲很忧虑。随着襄国公一次次往旗山陵跑,她觉得自己的想法一点点在变成现实。 襄国公萌生的不是退意,而是随葬帝陵的死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